编者注:中国近代以来对麻风病人的隔离和歧视性措施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麻风病人在我国的处境,包括理解麻风病人遭受的污名化、被歧视、被隔离、被社会排斥的历史渊源。我们通过对中国学术文献查询显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术期刊文献包涵有丰富的麻风病人在中国近100年中被社会排斥的记载信息。
尤其是1927年创刊的《麻疯季刊》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态度,包括民国期间中国的麻风病疫情严重程度。当时中国麻风病感染者数量几乎占据全球感染者人数的一半,我们结合中国在100多年前处于半殖民的状态,大洋彼案的《排华法案》以及部分西方国家通过妖魔化中国的麻风病疫情『例如本文内容第8条英国医生康德利在1897年报告中指出中国是太平洋地区主要麻风病流行地』和限制华人入境措施『南美哥伦比亚因此颁布措施限制华人入境』。再到民国政府期间发生的针对麻风病人严重侵犯人权的捕杀麻风病人的极端措施。同时结合西方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推行针对麻风病人的隔离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去分析1949年前麻风病人在中国的最基本生存权遭到严重践踏的背景,这些文献的刊载信息对我们现在了解当今麻风病人在中国的处境有很大帮助。i
1.1926 年 1 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会长邝富灼邀集上海各界领袖 20 余人商讨成立麻风病的救济组织,经协商后,遂定名为中华麻疯救济会,由唐绍仪任名誉会长,福建省长萨镇冰、伍连德、谭纳等为名誉副会长,李元信为会长,邝富灼刁信德为副会长。一个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麻风病救济组织由此成立。ii
2.1927 年,中华麻疯救济会始发行 《麻疯季刊》 杂志。《麻疯季刊》 自 1927年 1 月创刊,至 1943 年后停刊,期间共出版了 17 卷 70 期。《麻疯季刊》 在近代中国的疾病医疗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中华麻疯救济会总干事邬志坚曾称此刊是 “推动吾国铲癞运动的利器”。
3.《麻疯季刊》(The Leper Quarterly),系“中华麻疯救济会”机关刊物,该刊物创刊于1927年1月,是中国第一份系统研究麻风的专刊。1926年在马尼拉、伦敦、纽约和巴黎发行的《Lepra》杂志后,这是全球第二份麻风专刊。记录了民国期间中国的麻风病传播和防治情况,这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近代100年来在消除麻风病危害中不可多得的消息来源之一。
4.1927 年,《麻疯季刊》披露的全球麻风病人数为200 万人,而中国占一半;1935 年,全球患病人数为300 万人,中国占100 万人;1939 年,全球麻风病人数增至500 万,中国依然维持在约100 万人的数量。从就医情况看,1927 年 时,国内有麻风 院不足20 处,收 治病人 只有2000人,至1939 年,国内麻风院20 所,诊疗所12 处,收治人数达到5000 人。iii
5.《麻疯季刊》刊登的《对高要县长捕杀大批风人之感言》、《广东高要县捕杀大批麻风人》、《高要县公民对马县长捕杀风人之呼吁》、《构成残杀风胞之错因》、《阳江驻军诱杀大批风人之惨剧》、《河南蒙圣警察分局大捕风人》等文章揭露了地方机构大肆捕杀麻风病人的残酷行径,呼求社会宽容对待麻风病人,因此该刊频繁发文呼吁“扑灭非谓悉将风人搜杀殆尽之意,乃将风人收养以终其生之谓。”该刊物对民国期间中国在对待麻风病人歧视的态度上保留了详尽的案例记载。iv
6.在1874 年杆菌被发现之前, 欧洲主流医学认为麻风病主要是透过遗传而感染的病,而非透过接触传染。1862- 1863 年, 英国皇家医学会做出结论, 确认麻风是遗传病而非传染病, 并因此建议取消源自中古对麻风患者的各种法律限制。 1860 年代在广州工作的医生霍布森 ( Benjam in Hobson) 就说过, 麻风是 / 一个特别的、与体质有关的遗传病, 在热带国家特别流行。v
7.由于西方医生的这个看法,来华西人在 1860 年代与 1870 年代并不推广隔离以防传染。这个态度在杆菌被发现后开始改变,特别在 1889 年, 戴勉神父因麻风在夏威夷逝世后, 国际对麻风病传染性的恐惧突然提高。与此同时, 欧洲的科学家如巴斯德 ( Pasteur) 、柯赫 ( Koch) 等在 1880 年代实验室中重要的细菌发现, 大大加强了疾病接触传染论的依据。vi
8.自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中期, 中国人被认为是透过移民将麻风传播至全世界的危险种族。以营救孙中山而闻名的英国医生、麻风病专家康德利 ( James Cantlie) , 在 1897 年有关麻风病的报告中直接指出中国人是太平洋地区麻风流行的祸首。 此说一传开, 甚至连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政府亦在 1913 年考虑禁止中国移民入境, 虽然当时该国根本没有多少中国移民。vii
9.近代中国麻风病隔离的发展基本上与当时整个国际发展是同步的。热带病学 的理论确立了气候炎热与疾病丛生的相关性, 而中国与印度、非洲等同被认为是热带地区。1874 年杆菌被发现, 同年一个由英国传教士发起的国际基督教组织 / 麻风救济会 ( M ission to Lepers) 开启了麻风隔离院在这些 / 落后地区建立的潮流 1⁄4 。在这个组织的推动下, 1880 年代, 麻风隔离院在印度、中国等地开始设立。1897 年第一届国际麻风大会 ( First Internat ional Congress of L ep-rosy) 在柏林举行, 大会正式宣布麻风是无可救治的传染病, 并强力建议以隔离方式来防疫。大会号召各地更积极设立麻风隔离院。viii
10.在中国, 1880 年代传教士开始积极推动麻风隔离院的建立。原因之一是许多人认为中国社会从来不注意麻风病的问题。在这一波麻风院建立中, 最早的应是 1887 年成立的广东北海与杭州的麻风院。据 / 中华麻疯救济会 ( Chinese M ission t o Lepers) 统计, 从 1887 年开始, 经过1926 年中华麻疯救济会的成立 , 至 1940 年, 与教会有关的麻风隔离院、医院与诊所全国至少有 51 个。大部分机构在民国以后、尤其在 1930 年代成立。 同时, 这些机构都较集中在东南地区, 如福建有 9 个, 广东 13 个, 江苏 6 个。这个分布情形符合当时人对麻风病分布的刻板印象,即这主要是岭南地区的恶疾。一些专家甚至相信 2/ 3 的中国麻风病患集中在闽、粤、桂三省。ix
11.国际医界对麻风传染及中国麻风情况的看法及舆论的强大压力, 使南京政权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扑灭麻风。除了原来就有隔离政策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山东等省份外, 较偏僻的西南地区, 特别是云南的地方政府自 30 年代以来也开始采取严厉措施, 如利用警力等来处理麻风问题。在报章上有记载的事例包括广东高要县长在 1936 年被揭发残杀大批麻风病患。阳江麻风病院于 1937 年 4 月 5 日被当地军队围住, 院内 53 个男女病患被捆往旷地予以枪决, 事后并将麻风院焚毁。同年稍早, 广东四会一特派队以麻风病人强奸妇女为由, 四出搜捕病患, 一个月间被捕获的二十多名病患被押往野狸岗枪决。x
12.贵州黎平银朝的弄赖坡顶,就是附近村寨专丢垂危麻风病人的地方。这个坡顶平坦处,用岩石和泥土砌成围墙,以防人、畜误入。首先被丢弃、饿死在此的是岑遂村的欧甫“务甫福”。 同期,银朝村的福,该山由此得名为吴公黑、吴婢黑祖孙二人患麻风病,被群众驱赶至村南 3 公里的山腰居住(地名高雷),后死于山上,从此,人们不敢迁入此山。民国六年(1917)该村吴补囡患麻风病,又被赶进此山。高雷地处偏僻,人迹少至,故以后各地的麻风病人,亦来此搭棚居住,麻风山由此得名。xi
13.民国三十年(1941 年),贵州普安县政府勒令各保甲将麻风病人迁居深山箐林或岩穴山洞,若病人不听约束,由当地农民施以必要“处置”。若保甲隐匿不报,即受坐连。1941 年,云南双柏县崇德镇第三保的杨克诚和保长一起策划,将全保麻风病人集中关大烟等令病人服,但押于保公所。先是用草乌、活埋只产生中毒反应,未见死亡,又采取绞杀、的狠毒手段,10 天内残害了 10 余名麻风病人。
14.据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 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楚雄县麻风病人在强行消除中被迫服毒自杀 80余人;盐丰县永丰乡一次枪杀、活埋 17 人;牟定县枪杀 30 余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永仁县政府将 100 余名麻风病人押至石家坪荒山上,命保长杨汤贵派人持枪控制路口,逃跑下山者即被打死,病人饥渴死亡无数。
15.《丽江地区志》 载,民国二十七年华坪县(1938 年),国民党营长安纯三在永胜、下令枪杀麻风病人 200 余名。《大理白族自治州志》 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六月,驻扎在永平曲硐的国民党中央军以防止麻风病传染为由,派 1 个排包围了龙尾山麻风病隔离所,火烧麻风病人,12 名患者在火烧枪击中含恨死去。
16.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腊月的一天,贵州黎平保安团以铲烟苗为名,窜入银朝麻风山,用机枪扫射,当场打死麻风病人吴公香、龙台花。吴奶蛾被打伤后逃到新寨的亚井田边而死。因烧毁病人的全部茅棚,病人吴婢妮和婴儿杨辛酉被冻死在银朝关格的雪地上。这些都是民国时期西南地区麻风病人悲惨遭遇的缩影,他们朝不保夕,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xii
17.20世纪20年代,德国传教士苏宽仁、宴玉英、海贞利等女传教士在贵州展开传教活动时,在经过赫章县七星关,遇到当地政府正要对2名麻风病人执行枪决行为,苏宽仁当即表示将2名即将被处决的麻风病人带走照料,并得以枪下留人。后姊妹会女传教士在毕节西南30多公里的撒拉溪小镇附近买地造房,开设了一所麻风病院,并发展成有名的撒拉溪麻风病院。xiii
数据引用来源:
i.本文学术期刊文献查阅信息来源包括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查询时间2021年3月。
ii. 杜敦科(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麻疯季刊 》 的办刊宗旨与编辑特色,原载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 3)。
iii.杜敦科(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民国期刊的科普实践及社会影响————以《麻风季刊》为例》,原载于《东方传播》2018 年第 8 期(总第 168 期)。论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国期刊与传染病知识普及研究”(15GZYB36)及2018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之“人文医学与健康服务管理研究团队”建设费资助成果之一。
iv.杜敦科(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麻疯季刊 》 的办刊宗旨与编辑特色,原载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 3)。
v.梁其姿(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原载于《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vi.同上。
vii.同上。
viii.同上。
ix.同上。
x.梁其姿(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原载于《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xi.李金莲(云南楚雄师范学院):《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麻风病》,原载于《文史天地》。
xii.12-16有关对麻风病人捕杀的记载信息均源于李金莲(云南楚雄师范学院):《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麻风病》,原载于《文史天地》。
xiii.《德国研究》:德国姊妹会与黔滇川边民族教育,2004年第2期第19卷。